今天知养生网来为大家简单介绍雷丸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。
【出处】《本经》
【拼音名】Léi Wán
【别名】雷矢(《范子计然》),雷实(《吴普本草》),竹苓(《纲目》),竹林子、竹铃芝(《中药志》),木连子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
【来源】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。春、秋、冬皆可采收,但以秋季为多,选枝叶枯黄的病竹,挖取根部菌核。采收后洗净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菌核体通常为不规则的坚硬块状,歪球形或歪卵形,直径0.8~2.5厘米,罕达4厘米,表面黑棕色,具细密的纵纹;内面为紧密交织的菌丝体,蜡白色,半透明而略带粘性,具同色的纹理。越冬后由菌核体发出新的子实体,一般不易见到。
【生境分布】多寄生于病竹根部。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及甘肃、陕西、湖北、河南等地。主产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湖北、广西、陕西。此外,浙江、湖南、广东、安徽、福建等省亦产。
【性状】干燥的菌核为球形或不规则的圆块状,大小不等,直径1~2厘米。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,全体有稍隆起的网状皱纹。质坚实而重,不易破裂;击开后断面不平坦,粉白色或淡灰黄色,呈颗粒状或粉质。质紧密者为半透明状,可见有半透明与不透明部分交错成纹理。气无,味淡,嚼之初有颗粒样感觉,微带粘液性,久嚼则溶化而无残渣。以个大、饱满、质坚、外紫褐色、内白色、无泥沙者为佳。
【化学成份】
含水分6.5%,灰分4.0%,醚浸出物0.6%,醇浸出物22%。
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称雷丸素,含量约3%,为驱绦虫有效成分,加热失效。此酶在pH8溶液中作用最强,酸性溶液中无效,0.06微克在10毫升弱碱性(pH8)溶液中即有分解蛋白质作用。
【药理作用】
①驱绦虫作用
将未用药自然排出的绦虫节片置于37℃的5~30%雷丸浸出液中,快的在2小时40分钟,慢的在9小时后均致死亡,但放在生理盐水中可以生存 40~62小时,放在蒸馏水中亦可生存24~30小时。雷丸对人感染有钩及无钩绦虫,犬绦虫均有驱虫作用。把服用雷丸后排出的虫体,放在微温生理盐水中,大多数是不会活动的,其细节部被破坏的程度最为显著,因此雷丸的驱绦虫作用不是麻痹虫体,而是由于雷丸中的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分解,致虫节破坏所致。
②对蛔虫的作用
体外试验对猪蛔虫有效,但对蛔虫感染者无效。
③抗阴道毛滴虫作用
10%的雷丸煎剂,药液与培养基成1:1的浓度,5分钟后大部分虫体颗粒化变形,个别虫体仍有活动。
【炮制】
拣去杂质,洗净润透,切片晒干;或洗净晒干,用时捣碎。
【性味】
苦,寒,有小毒。
①《本经》:味苦,寒。
②《别录》:咸,微寒,有小毒。
③《纲目》:甘微苦,平。
④《医林纂要》:苦酸咸,寒。
【归经】
入胃、大肠经。
①《本草汇言》:入手、足阳明经。
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肺、脾、胃三经。
③《玉楸药解》:入手少阴心、足厥阴肝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
消积,杀虫。治虫积腹痛,疳疾,风痫。
①《本经》:主杀三虫,逐毒气,胃中热,利丈夫,不利女子,作摩膏,除小儿百病。
②《别录》:逐邪气,恶风汗出,除皮中热、结积,白虫、寸白自出不止。
③《药性论》:能逐风,主癫痫狂走,杀蛔虫。
④《玉楸药解》:清热疏肝,杀寸白虫,躯风除痫,止小儿汗。
⑤《陕西中药志》:消积杀虫,清热解毒。治虫积腹痛,小儿疳积,胃中热,对绦虫病疗效较显著。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2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粉扑或煎水洗。
【注意】
有虫积而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①《别录》:久服令人阴痿。赤者杀人。
②《本草经集注》:荔实、厚朴为之使。恶葛根。
③《药性论》:恶(萹)蓄、(葛)根。芫花为使。
④《医学入门》:久服伤阴,男女同。
⑤《本草汇言》:如病虫积日久,脾胃衰惫者,亦禁用之。